【 未來,每一個人都會是策展人 】
這幾年,「策展」這兩個字已經成為一種時下流行的顯學。曾幾何時在大學做藝術創作時,做一個展對我們來說好像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行為,因為做完作品就作展啊,不然要幹嘛😂。
後來台灣也漸漸出現策展人提出論述,開始找’藝術家‘們針對一個方向做的集體展,其實難度很高,光要梳理出一條新的論述,然後要找尋適合的藝術家,跟他們溝通取得認同,再來通常我們這種圍牆外的野生策展,資源一定特別少,窮學生哪來的什麼錢跟社會資源,哪時網路也停留在撥接,唯一的行銷管道大概就是印個酷卡,在誠品書店放置或是見人就發。
當時的時空背景,策展只是一個在藝術圈裡的理所當然的名詞。後來因科技造成社會與生活型態的快速演化,也演變到後來策展的定義與邊界一直被探尋與拓寬,從線下到線上,從商業到社會創新。
那天,跟教育圈的好友閒聊,說最近這麼多策展課程,聽說也都蠻受在職進修的大眾歡迎,到底大家想學的是什麼?如果真的很有啟發,那是不是可以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交給大學,高中,甚至國中的孩子?
我後來認真想了一下,如果以雜學校為例,好像真的可以用一種策展的深度教學方式,帶領更多的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直接做中學:(稍微整理一下如果要開成課程的內涵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 找到自己關心的主題或議題 (找到Passion)
2. 研究田調此領域未被解決的問題 (創業教學-跟創業一開始的概念與商模有點像)
3. 運用創意與設計思考導入解決方案與策展論述 (培養創意思考與行動)
4. 建立專案,從5W2H1E去規劃所有的執行plan (PBL-Project base Learning)
5. 組各種團隊Team work 溝通並一步步解決各種難題 (跟營運一家公司同個邏輯)
6. 從策展的各種內容,到財務預算,時程甘特圖,行銷公關,產官學的贊助合作,過程中的各種協調,一直到實際布展執行(STEAM教育與跨域素養)
7. 在被各種困難打擊後,還能擁有信心持續修正繼續挑戰(恆毅力與各種非認知能力)
8.透過各種實際操作的過程,合作夥伴的協作,進而更認識自己(實作與自我探索)
9. 如何讓策展獲利,得以永續發展 (面對真實的世界)
10. 在正式場地實際策展做期末驗收 (玩真的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雖然有點離題,也省略了很多煩雜的細節與流程,但感覺似乎可以透過策展,學到很多學校學不到的事。
我認為在世界指數型快速變化的當下,只有用新的創意解決複雜問題,然後透過跨域的各種協作,才能在未來生存。這其實就是「雜學」的核心精神,多維度的持續提升自我的競爭力。
不小心寫一個太多,如果覺得上面那一堆太麻煩,不然就先開一堂「如何寫好一封無往不利的情書」課好了😂
#物外設計
http://user61575.psee.io/JHPDV